人工饲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猕猴、食蟹猴都会患自发性肥胖症,研究表明它们与人类的脂肪组织代谢和分布极为相似,是研究此类疾病的最佳模型。此外,食蟹猴腹部脂肪细胞代谢与人体脂肪细胞代谢十分相似。与啮齿动物相比,可以直接观察到食蟹猴心包脂肪分泌物直接影响到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功能。同时,饲养环境对猕猴、食蟹猴脂肪组织的影响也趋同于人类。利用高脂饮食引起猕猴、食蟹猴的肥胖症状也与人类相同。
KBI拥有1000多只处于糖尿病前期、显性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不同阶段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可用于新药评估: · 糖尿病前期(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 · 二型糖尿病伴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胰岛素血症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神经病变
老年食蟹猴是研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食蟹猴的脂蛋白和心血管系统与人类相似,虽然食蟹猴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自然发生,但饲喂含胆固醇饲料时其症状会明显加剧。给食蟹猴饲喂的高脂饲料,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与工业化国家的饮食营养结构类似,饲喂后猴子也较易出现血脂异常、高脂蛋白血症的症状。食蟹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进展也类似于人类,病变初期发生于主动脉,随后影响冠状动脉,颈总动脉,最终到脑动脉。和人类相同,动脉粥样硬化初期是由脂纹发展到粥样斑块病变,伴随相应并发症如钙化、溃疡、出血、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食蟹猴作为重要的动物模型不仅在于其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与人类相似,还因为它们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各种关联病症(如肥胖和糖尿病)